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08月16日 15:52:51 阅读数:2人阅读


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曹保明老师



润琦问:

曹老师的解读对我来说意义重大

我常常也在思考文化遗产究竟如何传承,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有实物作为载体,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关注人,关注延续性,关注技艺、记忆等等等等,我想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文化空间,理论空间是第一个,就像冯先生和您这样的先行者在做的事,从大量实践中年复一年搭建的精密的理论空间,再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,它得是实地存在的,传承人工作的场所,比如山野,比如城市,如何与社会进一步建立联系,让他们存活,蓝印花布、杨柳青木版年画、蒙古长调、广东木偶戏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点,但是还有很多优秀的非遗需要成长空间,这些都要因地制宜去找生存点,比如一些传统仪式,涉及到传统村落里面的仪式,乡村的人口流失到城市了以后,还会人会把这些仪式传承下去吗?每每想到这些不能解决的疑惑,就难以控制思量........

我认识还不够深刻,需要多多的实践和总结,谢谢曹老师深夜的解答,感谢您!

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曹保明老师与冯骥才先生

曹保明答

润琦,你的思考是深入的遗产理解,这也是冯先生为什么一再强调非遗基地保护,过去我们只提到保护传承人,当然这是对的,而保护传承基地才能更科学地保护传承人,这也是非遗保护中的“遗产产生背景和空间”,可是这是目前许多人包括遗产管理机构弄不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。因此,基地进校园,是个巨大的遗产保护突破,是冯骥才先生和天大的当代理论引领……

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曹保明老师

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有自己的产生地,我们称之为文化发生地(这是冯骥才先生提出的文化理念),由于那里有了传承人,那里才叫非遗基地。对这样基地的考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工程,我不看一眼,总是心中没底。因为传承人的历史根脉在生活中,在自然中,在田野里,这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系列工程,要找到关东窑。我领着关东窑手艺传人王连贺、凤凰晴书院老总刘亚妮,我们走向文化遗产构造。

文化遗产构造,通常是一个生活系统的细致构造,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。

它有一个入口,要准确掀开历史的厚度,走进人文。人文在自然和记忆中、在村落里、在一个固定角落。

于是,对接遗产基地村落才有了文化延续性,人,也才有了文化遗产性,传统,也就有了连贯性,我们也就体会到了社会发展性……

恩师的朋友圈,也是难得的专业课堂,有专门的工作室整理。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,每日把它作为宝贵的阅读……


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曹保明老师


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民间故事期刊官网(《故事把头曹保明》对非遗文化的解答)

作者 曹保明

曹保明,我国民俗学专家,现任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《民间故事》杂志主编、吉林省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。几十年来,他致力于抢救挖掘东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,长白山木帮、淘金、狩猎、渔猎、挖参…… 白山黑土的地域文化被他挖掘、记录、保护下来。到目前,他相继整理著述出版了《松花江河灯》、《最后的渔猎部落》、《最后一个猎鹰人》等书籍128本,2000多万字。多部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海外,为中华文化的继承、传播做出了惊人的贡献。